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0536-8891579

BIM管线综合原则与应用

BIM管线综合原则与应用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BIM在管线综合应用方面的优势愈发被突显出来,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的复杂程度,无论是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甚至是业主方对BIM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愈烈。


管线综合原则





11.jpg



1 总原则

1.1 大管优先,小管让大管;


1.2 有压管让无压管;


1.3 低压管避让高压管;


1.4 常温管让高温、低温管;


1.5 可弯管线让不可弯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1.6 附件少的管线避让附件多的管线,安装、维修空间≥500mm;


1.7 电气管线避热避水,在热水管线、蒸气管线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


1.8 当各专业管道不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汽车库等):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上层,风管布置在下层;如果同时有重力水管道,则风管布置在最上层,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下层;


1.9 当各专业管道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走道、核心筒等),由上到下各专业管线布置顺序为:不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桥架、水管;


1.10 综合管线间距最小值要求:

22.jpg


2 结构专业

2.1 结构平面上已经标注为后浇板的区域,若在此区域内留洞,则不另外表示;


2.2 结构平面中,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


2.3 对于人防区域顶板上留洞,无论洞口大小,均需要结构专业确认,并在结构图上表示;


2.4 设备管道如果需要穿梁,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250。开洞位置位于梁高度的中心处。在平面的位置,位于梁跨中的1/3处。穿梁定位需要经过结构专业确认,并同时在结构图上表示;


2.5 在剪力墙上穿洞时,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但设备专业留洞,需要注意留在墙的中心位置,不要靠近墙端或者拐角处,避免碰到暗柱。现场在墙上留洞时,如果发现洞口碰暗柱情况,需要通知结构专业进行处理;


2.6 在连梁上穿洞时,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800;


2.7 结构不表示的小洞口,其他专业一定要表示清楚,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2.8 结构楼板上,柱帽范围不可穿洞。



3 给排水

3.1 管线要尽量少设置弯头;


3.2 给水管线在上,排水管线在下。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小口径管路应尽量支撑在大口径管路上方或吊挂在大管路下面;


3.3 除设计提升泵外,带坡度的无压水管绝对不能上翻;


3.4 给水引入管与排水排出管的水平净距离不得小于1m。室内给水与排水管道平行敷设时,两管之间的最小净间距不得小于0.2m;交叉铺设时,垂直净距不得小于0.15m。给水管应铺设在排水管上面,若给水管必须铺设在排水管的下方时,给水管应加套管,其长度不得小于排水管径的3倍;


3.5 喷淋管离吊顶间间距应为管外壁离吊顶间距净空不小于100mm;


3.6 污排、雨排、废水排水等自然排水管线不应上翻,其他管线避让重力管线;


3.7 桥架在水管的上层或水平布置时要留有足够空间;


3.8 水管与桥架层叠铺设时,要放在桥架下方;


3.9 管线不应该挡门、窗,应避免通过电机盘、配电盘、仪表盘上方;


3.10 管线外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100mm,管线阀门不宜并列安装,应错开位置,若需并列安装,净距不宜小于200mm;

33.jpg


3.11 注意冷凝水排水管均有防结露层厚度为25mm;

44.jpg

3.12 排水管道的坡度控制表格:

55.jpg


4 暖通专业

4.1 应保证无压管(空调专业仅冷凝水管)的重力坡度,并尽量避免无压管与其它管道交叉及叠加,以控制层高;


4.2 对于管道的外壁、法兰边缘及热绝缘层外壁等管路最突出的部位,距墙壁或柱边的净距应≥100mm;


4.3 如遇到空间不足的管廊,可与设计师沟通,断面尺寸改小,便于提高标高;


4.4 冷凝水应考虑坡度,吊顶的实际安装高度通常由冷凝水的最低点决定,冷凝水管从风机盘管至水平干管坡度不小于0.01,冷凝水干管应按排水方向做不小于0.008的下行坡度;


4.5 空调冷冻水管、乙二醇管、空调风管、吊顶内的排烟风管均需设置保温,风管法兰宽度一般可按35mm考虑。



5 电气专

5.1 电缆线槽、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线槽和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它障碍物不宜小于0.3m;


5.2 电缆桥架应敷设在易燃易爆气体管和热力管道的下方,当设计无要求时,与管道的最小净距,符合以下要求:

66.jpg


5.3 在吊顶内设置时,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距离最好保持在≥100mm;


5.4 电缆桥架与用电设备交越时,其间的净距不小于0.5m;


5.5 两组电缆桥架在同一高度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小于0.6m;当电缆桥架边沿距离墙、风管等水平物体侧净距不小于0.6m时(局部1米以下的柱子可不受影响),该两组电缆桥架的平行间距可按照不小于0.2m处理。桥架距墙壁或柱边净距≥100mm;


5.6 电缆桥架内侧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0.3m;


5.7 电缆桥架多层安装时,控制电缆间不小于0.15m,电力电缆间不小于0.25m,当电缆桥架为不小于30°的夹角交叉时,该间距可适当减小0.1m,弱电电缆与电力电缆间不小于0.5m,如有屏蔽盖可减少到0.3m,桥架上部距顶棚或其它障碍不小于0.3m;


5.8 电缆桥架不宜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的下方;


5.9 通信桥架距离其他桥架水平间距至少300mm,垂直距离至少300mm,防止其它桥磁场干扰;


5.10 桥架上下翻时要放缓坡,桥架与其他管道平行间距≥100mm;


5.11 桥架不宜穿楼梯间、空调机房、管井、风井等,遇到后尽量绕行;


5.12 强电桥架要靠近配电间的位置安装,如果强电桥架与弱电桥架上下安装时,优先考虑强电桥架放在上方;


5.13 当有高、低压桥架上下安装时,高压桥架应在低压桥架上方布置,且两者距离不小于0.5m;


5.14 弱电线槽之间间距不小于10mm;


5.15 弱电线槽与强电桥架之间间距不小于300mm;


5.16 如强电采用接地金属线槽,弱电线槽与强电线槽之间间距不小于150mm。


管线综合要求







1 管线综合前对建模的要求

1.1 建筑专业建模:要求楼梯间、电梯间、管井、楼梯、配电间、空调机房、泵房、换热站管廊尺寸、天花板高度等定位须准确;


1.2 结构专业建模:要求梁、板、柱的截面尺寸与定位尺寸须与图纸一致;管廊内梁底标高需要与设计要求一致,如遇到管线穿梁需要设计方给出详细的配筋图,BIM做出管线穿梁的节点;


1.3 水专业建模要求:各系统的命名须与图纸保持一致;一些需要增加坡度的水管须按图纸要求建出坡度;系统中的各类阀门须按图纸中的位置加入;有保温层的管线,须建出保温层;


1.4 暖通专业建模要求:要求各系统的命名须与图纸一致;影响管线综合的一些设备、末端须按图纸要求建出,例如:风机盘管、风口等;暖通水系统建模要求同水专业建模要求一致;有保温层的管线,须建出保温层;


1.5 电气专业:要求各系统名称须与图纸一致。



2 管线综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明确吊顶空间内各位置梁底标高及其吊顶高度;


2.2 检查各专业是否有缺少模型的情况,了解各管廊复杂位置;


2.3 按设计要求定出风管底标高、水管中心标高;


2.4 按各专业要求分出各自在吊顶空间内的位置。一般施工情况从上至下为暖通专业、电气专业、水专业;


2.5 模型中图纸的路由需要发生改变,请与设计方协调。暖通风专业遇到空间特别紧凑的管廊,但又要保证吊顶高度的情况,需要改变截面尺寸时,应与设计师方面协调。


管线综合应用






深化设计及设计优化

机电工程施工中,许多工程的设计图纸由于诸多原因,设计深度往往满足不了施工的需要,施工前尚需进行深化设计。机电系统各种管线错综复杂,管路走向密集交错,若在施工中发生碰撞情况,则会出现拆除返工现象,甚至会导致设计方案的重新修改,不仅浪费材料、延误工期,还会增加项目成本。


基于BIM技术的管线综合技术可将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模型整合,很方便的进行深化设计,再根据建筑专业要求及净高要求将综合模型导入相关软件进行机电专业和建筑、结构专业的碰撞检查,根据碰撞报告结果对管线进行调整、避让建筑结构。

77.jpg


机电本专业的碰撞检测,是在根据“机电管线排布方案”建模的基础上对设备和管线进行综合布置并调整,从而在工程开始施工前发现问题,通过深化设计及设计优化,使问题在施工前得以解决。



多专业施工工序协调

暖通、给排水、消防、强弱电等各专业由于受施工现场、专业协调、技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部的、隐性的专业交叉问题,各专业在建筑某些平面、立面位置上产生交叉、重叠,无法按施工图作业或施工顺序倒置,造成返工,这些问题有些是无法通过经验判断来及时发现并解决的。


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智能化特性,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净高控制检查和精确预留预埋,或者利用基于BIM技术的4D施工管理,对施工工序过程进行模拟,对各专业进行事先协调,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和解决碰撞点,减少因不同专业沟通不畅而产生技术错误,大大减少返工,节约施工成本。

管线深化优化前 VS 优化后



施工模拟

利用BIM施工模拟技术,使得复杂的机电施工过程,变得简单、可视、易懂。


BIM虚拟建造形象直观、动态模拟施工阶段过程和重要环节施工工艺,将多种施工及工艺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比较,为最终方案优选决策提供支持。采用动态跟踪可视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情况,对于设备、材料到货情况进行预警,同时通过进度管理,将现场实际进度完成情况反馈回“BIM信息模型管理系统”中,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及纠偏,实现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荣昌花园
纳庄园
海洋科技大学
联系电话:
0536-8891579
0536-8897229
联系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健康东街华海大厦23楼                                                                                                                            开元(中国)        在线留言
社交平台关注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